对于《集体备课》我想说
读奚爱国的《雁阵效应:集体备课的理性追求》有感
谈到集体备课,我的脑海里立即呈现的画面是:老师们针对一个问题,各抒己见,畅所欲言;偶尔遇到意见不一的时候,大家也会争的面红耳赤……。集体备课应该是一个相互争辩交流,进行思想碰撞,产生灵感,产生智慧的过程。可是,现实是什么?
目前,学校集体备课出现了这样的现象:一、集体教案是“教案之和”。各年级组的各个任课老师分工协作,你备哪几单元,我备哪几单元,最后装订成册;二、集体备课是“网上资料的整合”。老师们为了减轻负担,从网上直接下载与教科书配套的教案,然后进行简单的修改,便可应付了事。三、集体备课成“一人成果”。在集体备课中,轮流坐庄,一人说了算,其他人只需坐享其成。四、集体备课无形中把教学进行了“统一”,同年级的老师按照集体备课的成果,原封不动的搬进自己的课堂。
如果是这样,我们的只是打着“集体备课”这个幌子,那对于教育而言又有何意义?对于教师是否又是一个“负担”呢?这不得不让我们进一步思考。
一、
集体备课需要一个怎样的氛围?在竞职、升职竞争这么激烈的学校里,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考试机制里,谁会无私的奉献出自己提高教学质量的“独门秘籍”,谁会无条件的共享自己的劳动成果,拿出自己的“杀伤性武器”。如果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不能建立起关怀的、信赖的和有共同目标的关系,那么一切只能是过往。和谐的团队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基础前提。
二、
集体备课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?我想应该是根据集体意见,结合本班的教学实际,依据自己的教风,有选择性的取舍的过程,是一个以提高教学效率为根本目标的过程。是个人备课的再认识、再提高、再创新的过程。
三、
集体备课后,我们该留下些什么?我们经历了写教案,议教案,改教案,教学实践的过程,或成功,或失败,那么,仅局限于此吗?“记”是必要的。记下教学心得,总结经验教训,并在集体备课中再交流。这对于我们自身,对于别人,也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。
俗话说,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。我相信在一个相对开放,开诚布公,坦诚相待的环境下,在学校和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,将会迎来集体备课的新气象。